蒲汇塘桥下,潺潺流水伴着窸窣虫鸣,千年七宝老街的秋日被一只小虫唤醒。9月29日上午,由上海市收藏协会与“樂”艺术空间联袂主办的“秋声赋·七宝蟋蟀文化艺术展”在此揭幕。“南宋半闲堂浮雕盆”、以蟋蟀为主题的画作、纪念邮折等齐聚一堂,为人们呈现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。
蟋蟀,古称促织,是中国人判断节令的活化石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的小暑三候,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”,生动地描绘了热风之下,动物们的敏锐反应。
斗蟋蟀是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,相传“斗蛩之戏,始于天宝间”,到了宋代,风气遂盛。南宋权相贾似道著有《促织经》,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。
而在千年七宝,蟋蟀更有着特殊的地位。晚清七宝镇人顾传金辑著的镇志《蒲溪小志》中写“俗至秋深则斗蟋蟀,冬令则把鹌鹑,藉兹挥金博彩,以争胜负”。
早在清道光年间,七宝人就以斗虫之俗名闻沪上。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的著作《上海六千年》中,记载了一则历史传闻: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曾驻跸松江,南方官员星夜进贡一批各地良种蟋蟀,在途经七宝时马匹失前蹄,车翻倒地,进贡的蟋蟀逃逸,从此七宝便留下许多良种蟋蟀。
2014年,七宝蟋蟀竞技习俗被纳入闵行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“樂”艺术空间的前身,正是知名的蟋蟀草堂。该建筑已有百年历史,经过保护性修缮后,仍能看到老宅昔日的雅致。前厅展示了斗蟋蟀活动的起源和发展,七宝与蟋蟀的渊源以及历代玩虫名人。后厅则摆放了过去百年间,艺术名家所作的蟋蟀罐、蟋蟀箱等老物件,还有四只冠军蟋蟀的珍贵标本,每一只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,介绍了它们的体态特征和“辉煌战绩”。
如今,这一空间被提升为一个更具现代气息的文化交流平台。“我们试图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未来的基因。”主理人蔡黎如是表达举办蟋蟀文化艺术展的初衷。在她看来,七宝蟋蟀竞技习俗作为非遗项目,不仅仅是传统的娱乐活动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“财积”——上海人对蟋蟀的俗称,背后蕴含着积财积福的美好寓意。而蟋蟀勇猛善战、不畏强敌的特性,则与中国传统武术八卦掌的掌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——八卦掌的掌式正是取自蟋蟀相斗时的姿态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甲骨文中,“秋”字的形状就是一只蟋蟀,古人将蟋蟀视为秋天的象征,它的鸣声宣告着收获季节的到来。
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珍贵展品,让观众通过实物感受蟋蟀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“上海盆王”、收藏家唐裕龙带来的“南宋半闲堂浮雕盆”不仅价格不菲,更是蟋蟀文化的历史见证。陈秋生的画作,将人们带入悠远的山水意境中。沈新笔下的蟋蟀,不只是小小的昆虫,而是守信的象征,是力勇的化身,是忠贞的代表。中国邮政专门还为此次展览推出了纪念邮折,方寸之间尽显蟋蟀文化的风采。
“七宝蟋蟀竞技习俗作为非遗项目,是‘小虫大友’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。”她透露,“樂”艺术空间未来将打造“可生长的展览”,以七宝为原点,联动长三角非遗工坊,努力构建“文化传统-当代传承-全球传播”的闭环,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。
富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